有用資訊
端硯的演變歷史和發展

2014.01.24

 
 

唐代
唐代(618 - 907)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,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,但對於實用工藝品端硯來說,由於尚處在初采階段,還沒有形成專門藝術。從現傳的唐硯看,主要是偏重於實用,流行的是箕形硯,它形狀像個簸箕,帶足,不分硯堂、硯池,儲墨很多。這與唐代書法藝術出現一個高峰,書家輩出,需要書寫大字,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夠使用的情況是相適應的。然而,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,唐代端硯以實用為主並不妨礙它具有審美價值。

宋代
宋代 (960 - 1279) 是繼唐代之後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又一黃金時代。文臣學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優越地位,文人士大夫階層更為龐大,他們對文房用品的生產和製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造紙業的發展,雕版印刷的盛行,活字印刷的發明,都無不刺激硯臺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產和製作。加之到了宋代,雕塑巨像如洞窯摩崖、峙觀已漸超消替,而可陳置幾案的小巧玲瓏的工藝品雕刻則日漸興旺,其中石雕以硯臺最為著名,端硯已被視為全國第一名硯。因此,端硯的開採量大大增加,水岩在宋代繼續開採,坑仔岩,宋坑、梅花坑、綠端等硯石則都是始采于宋代。此外,端硯雕刻也與各種工藝品一樣,適應了墨客騷人實用與欣賞、收藏的需要,大文豪蘇東波(1036 - 1101),著名書法家米芾(1051 - 1107)收藏的端硯就留傳至今。凡此種種,無不刺激著端硯工藝的發展。因此,宋代端硯的硯形也較前代為多,據[端溪硯譜]記載就有五十多種,主要硯形是抄手硯、太史硯等。再者,宋代端硯也越來越重視裝飾圖案,並突出石眼,且有把端硯作為隨葬品的習俗。

明清兩代
明清兩代,端硯工藝達到了頂鋒。硯式無定型,各具匠心,但因端石大塊的不多,故多因石構圖,隨形雕刻,追求氣韻,自然界的草木花果,鳥獸蟲魚,日月風雲,山川海洋等無不成為它反映的對象,還有仿古銅、玉、瓷器的硯式等等。廣東省博物館的藏硯中就有茄瓜形、苦瓜形、葫蘆瓜形、桃形、荷葉形、蕉葉形、竹節形、竹笠形、魚形、螺蚌形、布袋形、佛手形、飛雲形、山崖圖形、古琴形、鐘形、鼓形、鉞形、獸耳瓶形、仿古錢式、仿哥窖瓶式、平板式、雜形滑菱式、隨形,橢圓形、長方形、抄手硯、太史硯、井田硯、兩面硯等硯形硯式。硯堂、硯池也因硯石質地、硯形及反映的題材內容的不同而因材施藝,不拘一格,使整個硯臺更加協調。此外,還有一種以圓為特點的端硯,硯堂是圓的,硯池還繞包圍著硯池。

明清端硯雕刻的紋飾和題材內容也更加廣泛、豐富,我們從廣東省博物館藏硯中就可略見一斑(在硯形硯式中提及的不再敷述),按紋飾類型及內容的不同可分為:一、植物類:棉豆、瓜藤、瓜葉、荷花、玉蘭花、牡丹花、蒼松翠柏等等;二、動物類:鹿、馬、蜂、猴、牛、松鼠、蝙蝠、蜘蛛、白鸛等等;三、動植物混合類:花鳥、草蟲鳴蟬、瓜瓞雙蝶等等;四、自然山水類:五嶽圖、山石鬆雲、太陽、月亮、雲海紋、捲浪紋等等;五、仿古類:雲紋、回紋、弦紋、幾何紋、饕餮紋、*龍紋、龍鳳紋、方格紋、鼓釘紋、獸面紋、雲蝠紋、雲紋紋、,雲蝠騰龍、橘皮地雲龍、雲龍猛虎、雙龍戲珠,卷草瑞獸等等;六、器物類:布袋、繩帶、琴套等等。

需要特別指出的一種現象是,明清尤其是清代端硯的造型和裝飾也和其它工藝品一樣,普遍含有吉祥的內容。這類裝飾圖案,大部分是圖必有意,意必吉祥。最多的是通過動物等的諧音諧意,或者寓形寓意加以表現,寓意隱諱、含蓄。

面對這些凝聚著端硯藝人智慧、精湛技藝和驚人想像力的作品、我們不能不驚歎這些來自民間的藝術家對自然、對生活、對社會觀察得那樣的細緻入微,使端硯既包容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態,又凝聚了社會藝術美的精華。